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前传(3)(1 / 2)

前传(3)

夜里唱小戏的时候,瓷行几个老板联合起来请徐稚柳喝年酒,知他马上要回乡,生怕他年后更忙没有时间,连哄带骗将他捉到了馆子里,作陪的还有其他几个民窑的东家和管事。

都是同行熟脸,徐稚柳一一点头示意。

临近开席,小二问能否上菜,一名老板瞅着徐稚柳,吞吞吐吐道:“我刚到景德镇不久,不懂你们的规矩,只听说湖田窑和安庆窑名声最响,想着既是摆酒请同行们多多照顾,就一起请了。”请完才发现,同是名声最响亮的两大民窑,自然也是不能坐一张板凳的冤家。

景德镇当地有许多民窑,有的窑制瓷不烧瓷,有的窑烧瓷不制瓷,有的窑烧制两做,这种一般都是大窑厂。御窑厂自清代以来已开始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,凡超过工部颁布的烧制额度,其余“钦限”皆会找民间的窑厂来完成。烧御用瓷看似风光,可要求也高,非包青窑不敢一试,因此以湖田窑和安庆窑为首的两大包青窑就成了御窑厂的不二之选。

所谓包青窑,盖凡搭坯入其窑,必陶成皆青品,有苦窳不青则另偿包烧者。说白了就是包烧好,不烧好不仅不要钱,还管赔偿,口气大,风险也大,但同时机遇并存。

湖田窑这些年有徐稚柳坐镇,犹如帐中添了一员中郎将,运筹帷幄八十行当不在话下。安庆窑被湖田窑压着一头,一直处于万年老二的位置,直到前两年异军突起另一名少年郎。

这人的名字,对在座列位来说并不陌生,包括徐稚柳。

“抱歉,我来晚了。”说话间,包间的帘子被打开,一名身穿月牙白夹棉长袍的少年疾步走来。他满身都是风雪,夹带着挥之不去的凉意,可不知一路怎么来的竟是满头大汗。他一边屈身向诸位致歉,一边悄摸摸四处张望。

待看见窗边凛凛然端坐的身影,他一张脸顿时涨得通红。

旁边几个管事见是他替大东家来赴宴,齐齐笑道:“看来王瑜那老家伙又耍滑偷懒了。”

“佩秋过了年才十五吧?他个老酸菜梆子怎么净不干人事。来,叔给你斟酒。”

“瞧你那点心思,全都摆在脸上了!嘴上骂王瑜,心里这会正偷着乐吧?我听说你年前去挖人墙角,被王瑜打出来了?”

“良辰美景说那扫兴事干嘛?佩秋呀,有时间要不去我的窑厂给掌掌眼?”

这话一起头,几家窑户纷纷抛出橄榄枝,要知道景德镇上下几百年,如梁佩秋一般有神赋的把庄头,那是独一份,从来没有出现过。而且把庄师傅是可以同时在几家干活的,未必个个都跟徐稚柳似的,只卖身给一家窑厂。这明晃晃撬墙角的机会就搁眼前,咋能不珍惜呢?

瓷行的老板眼见着小少年一来,包厢里突然热浪翻滚,也不禁好奇问道:“怎么个意思呀?把庄师傅是干啥的?”

“说你是外行你还真是外行,好好听着,今儿个就给你上一课。”

“这把庄师傅呀,说得简单点,就是烧窑的一把手。俗话说瓷之好坏,十之八九在于窑内。”

“拉坯、利坯、画坯,这些前道的工序都属于制瓷行当,靠手艺是可控的,一个坯拉得好不好,修得薄不薄,青花手艺如何,行家一眼就能看穿,可你说咱建了一个窑,里头的火候、气氛、湿度、窑位和地势,这些怎么看穿?烧多久,烧到什么时候,摆在哪个方位的火势更好,甚至下雨天和晴天窑内的气候都不一样,怎么办?只能凭经验。”

绝大多数窑厂的把庄,都是在这一行深耕十数年、经验老道的师傅,朝窑里头看一眼,亦或钩一块瓷片出来,吐口浓痰观其变化,就能估算窑温,判断陶瓷烧熟与否,是否需要调整窑位等。可即便如此,也常有失手的时候。

当代人的智慧只能到这儿了,没有测量工具和科学仪器,经验便显得格外重要。尤其陶瓷一行,坯再完美无瑕,烧残了,那就是一堆无用的垃圾,要么说一件瓷器的好坏十之八九都在窑内呢?

一个好的把庄头更是万金难求。

譬若梁佩秋,除了白白净净长得秀气点,搁在人群里毫不起眼的一个小家伙,谁能想到他居然对那一座说不清道不明的窑拥有神赋?怎么满窑,怎么烧,烧到什么时候停火,这些经验之谈,在他小小的脑瓜里只有两个字——感觉。

这就叫做老天爷赏饭吃,谁也羡慕不来。

说起来挺玄乎的,一开始谁也不信这个邪,直到检验出真章。眼看安庆窑“包烧青”越来越稳,王瑜那老家伙口气也越来越大,废厂残次品眼见地少了,订单量逐年激增,安庆窑终于咸鱼翻身,和湖田窑叫上板了。

湖田窑有一个徐稚柳,那是刘备帐下的诸葛亮,闭着眼睛也游刃有余。

而安庆窑有一个梁佩秋,则是烧红的破铁,百炼成钢。

所谓一山不容二虎,作为包青窑的两大魁首,一个是身世坎坷的麒麟才子,一个是后来居上的天赋小神爷,到底谁会成为景德镇瓷业的第一人?

说书先生一拍惊堂木,捋着胡须拉长声音道:未可知也。

而当事人之一徐稚柳,面对传说中的劲敌却没有丝毫反应。一整晚他都心神不宁望着窗外,回想白日里安十九那句话,总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。

戏班子唱到了楼下,京腔一起,满大街咿咿呀呀的哼唱,瓷行几位老板也跟着扑到窗边去看戏,一边看还一边夸他今年选的班子好,瞧那一个个的身段,多风流呐!《打渔杀家》的剧目也极为应景,水浒梁山,那叫一个豪气干云!

“稚柳你就是梁山里隐居的谋士吧?”有人笑着调侃。

徐稚柳淡而一笑,伸手去拿桌上的茶,不想另一只手比他更快。

“茶、茶凉了,我再给你倒杯新的。”那少年低垂着脑袋,似乎有些羞赧,嗡嗡小声,“喝凉茶会肚子疼。”

徐稚柳显然心不在焉,否则绝无可能手上被塞了杯热茶,整个人才反应过来。他讷讷半晌,道了声谢。

“不、不用谢,大龙缸很难烧,你一次就成了,真厉害!”

“侥幸而已。”

正如刚才管事说的,一件瓷器好不好,关键在于窑内。他没有神赋,仰赖的不过是前序工程的精密安排和近乎严苛的工艺要求,加之几个业内首屈一指把庄师傅日夜不休的监测,即便如此,也砸了不少次品,甚至在满窑前还请人夜观天象。

不比他,一眼就知道好坏。

也不知是谁先起的头,坊间传得神乎其神,直道两人水火不容。可事实上,今夜才算是他们第一次正式见面。

徐稚柳抬头看去,那少年双手置在膝上,脊背挺直,像被老师训话般坐姿局促。似察觉他的目光,少年掀起眼角飞快地觑了他一眼。

“我们之前是不是见过?”徐稚柳忽而道。

少年随即吐露出来:“见、见过,在香舍茶馆。”似怕他记不起来,少年比划了一个方向,“在二楼厢房外,小二撞了你,你回头的时候,我、我正好在对面。”

哦,想起来了。

那少年在对面回廊朝他笑了一下,当时厢房前后门洞开,廊下铜铃叮叮作响,堂下看客满座,讲得还是两人的故事。

惊鸿一瞥,印象深刻。徐稚柳说:“我记得。”

那少年一听,果然笑了起来。他小心翼翼绷着脸的时候,着实没什么起眼之处,可一笑起来整个人都活泛了,露出两颗小虎牙,眼睛又大又亮,十分的灵动。

那可真是一双漂亮的眼睛。

徐稚柳说:“我们应当见过不止一次?”

“啊,你记得?”

“应该是你。”

他这回不再是疑惑的口吻,似乎鼓励了少年。少年道:“我、我知道你每逢三更必会巡夜,湖田窑窑厂的下弄和安庆窑窑厂上弄,隔着一座小山头,爬到树上可以看到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