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6节(2 / 2)


  听到荀飞光问,秦实还委屈起来,“别的不说,自从荀哥你成亲之后,一整日便腻在一起,都不把我们这干兄弟放在心上。”

  荀飞光面色不变,“那你待如何?不如搬到我隔壁,与歌儿兄弟相称?”

  秦实闻言不由打了个抖,他有妻妾儿女,尽管不常与他们住在一起,对几个小妾也颇为喜欢,绝无龙阳断袖之癖。

  见他讷讷不能言,荀飞光说道:“你只是一时转不过弯来,多想想便成,莫学妇人行径,惹人耻笑。”

  秦实红着面皮应一声,一下便有些放下,再对上沈歌时,态度好了不止一星半点。

  秦实心地不坏,只不过他对荀飞光唯一的专属称呼被沈歌抢了去,心底有些嫉妒罢了。

  沈歌知道这事后也松了口气,“秦小侯爷这般,我总觉得是我抢走了你,感觉浑身不自在。”

  “他素来浑,你莫与他计较,过段时日便好。”

  沈歌闻言眼珠一转,斜眼看他,“荀哥,你话里这维护之意甚重呐?”

  “嗯?吃醋了?是否要身体力行地感受一番我对你的在乎?”

  荀飞光的声音又低又沉,专门在沈歌耳畔说,别提多撩人。

  湿热的气息扑倒沈歌肌肤上,他几乎立刻便有反应,忙狼狈地抓起衣服一遮,退后两步,“还是不必,沉迷享乐容易耽误正事,我不是那般人。”

  荀飞光低低笑,沈歌耳根子发热,落荒而逃。

  论说荤话,沈歌永远都不是荀飞光的对手。

  一行人一路走走停停,并不着急。荀家养的信鸽几乎每日中午都会飞来荀飞光处,为他传递信息。

  荀飞光看时不避讳沈歌,沈歌好几次看到北蛮或南边洋夷的动静,方知荀飞光一直未放下国事。

  “看来北蛮贼心不死,南边洋夷也不是省油的灯,朝廷可无碍?”

  沈歌看得懂事迹,不过完全不会判断局势。

  “北边无大碍,南边的话,洋夷仍会进犯,除非将一块地方划给他们,而后禁海禁商。”

  “这法子哪成?”沈歌第一时间反对,“有这么大一块肥肉吊在那,唯一的办法并不是割让土地,而是练一支强大的水军,打到洋夷怕为止。第二步则是开放港口,与之通商,让洋夷也有些甜头。”

  “再看罢,今上并不是昏庸的性子。”

  荀飞光没有多提,他现如今正处于半隐状态,不出手则已,一出手得雷霆万钧地把事情处理好,让各方看看他的爪牙,免得谁都把他当病猫,想过来欺上一口。

  虱子并无甚,多了也很令人发愁,荀飞光不愿意多沾。

  沈歌也觉得这种小范围的骚扰并不足以请动荀飞光出手,便没多提。

  几天过后,一行人抵达淮扬府。

  骑马虽不算辛苦,天气也不算热,但风餐露宿好几天,大伙儿还是想好好休息一番。

  “我看,在这里歇三日再走如何?”

  秦实被荀飞光找去谈话后成熟一点,不再刻意针对沈歌,人也稳重起来,不过还是有些娇。

  一行人都被晒黑了些,唯有沈歌还是那么白,秦实被晒得脸险些没有脱皮,实在想歇歇。

  荀飞光略一沉吟,抬头扫到沈歌期待的面色,开口道:“那便歇三日。”

  荀飞光定下后,一行人来到百里宜手下开的客栈,特地要了间院子。这是典型的江南小院,看着不大,但处处都有机关,格外精巧。

  秦实打量一番这雕梁画栋,技痒难耐,当日傍晚便带了小厮去逛淮扬府,好好淘换了几方木头。

  沈歌这才知道,看似纨绔的秦小侯爷,人家的爱好是木匠,出行还专门带了一套精细的小工具,说要雕东西,立刻就能雕出来。

  于醉墨与秦实一起结伴而行许久,还是第一次知晓他有这般手艺,一时画也不画,专门看秦实雕东西去。

  胡青言见怪不怪,“都是这种性子,一拿起来便放不下。”

  淮扬府乃大府,前几日,百里宜刚在这头开了个银楼,沈歌知晓后,说也想去瞧一瞧。

  荀飞光有事要处理,陪沈歌出门的变成了胡青言与韶信。

  胡青言正宗科举出身,对文人墨士那一套比沈歌精通得不是一点半点。

  一行人走在路上,胡青言不时拉着沈歌进个古玩店,进个书画店,兴致来了还会品评一番,告诉沈歌诸多典故。

  沈歌与他在一起逛了大半日,倒是不觉得无聊,只不过韶信听不懂,也不感兴趣,一路走来困得眼泪都要出来。

  沈歌为照顾他,没继续逛下去,而是直接往银楼走去。

  与坤究县那个草草布置的银楼不同,淮扬这个银楼格外精致大气,许多蒙着面纱的女娘来来往往,看起来这边客流极多。

  银楼的掌柜乃一三十多的中年男子,他嘴上无须,看着极为干练,一笑之下,普通的面容令人极有好感。

  他一眼便认出了沈歌,作揖笑道:“二爷。”

  沈歌点头,在他的作陪下逛了一圈,问:“经营状况如何?”

  “客似云来。小的开过那么多店,能比上我们这银楼的屈指可数。”掌柜笑着便恭敬地引沈歌上楼,沏上香茶后自楼下拿来一个小匣子,“刚开业五日,账本在这,您瞧瞧。”

  沈歌粗略看了一下,发现这银楼赚得还真不少。

  “银楼的工匠们可招揽够了?情愿放慢一些,也莫丢了品质。”

  “二爷放心,这个小的知晓,不会有这事的。”掌柜从匣子内拿出另外一本账本,“这是我们淮扬银楼的匠人名单,二爷您过目。”